暂无商品...
近年来,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重点聚焦农民群众增收问题,引导、鼓励和支持脱贫群众自主发展特色产业,用准用活产业奖补政策,采取“以奖代补”“先种养后补贴”方式,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,夯实稳固致富基础,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。
政策解读,宣传有“途径”
“今年奖补政策会不会变?申报标准是什么?”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,该乡坚持“应补尽补、分类分档、因地制宜、公开透明”的原则,充分发动包村工作队、驻村工作队、帮扶干部、村“两委”干部通过进村入户召开“板凳会”、庭院会、入户走访等多种途径,宣传产业奖补政策,鼓励和动员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猪、肉牛、七百弄鸡、桑蚕种养、优质水稻等产业,不断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,实现持续增收。
程序规矩,申报有要求
对于特色种养业奖补项目涉及面广、要求高、程序严,该乡产业办严格按照奖补要求逐项照单清点,公开申报程序。符合产业验收的农户,对养殖数量、种养殖实际面积、发展项目种类、规模与申报项目种类规模进行核查,严守申报流程,严抓程序公开,增强工作透明度,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满意度及受益户的获得感。
责任落实,奖补有“规定”
该乡坚持党建引领,明确党员干部职责,要求各村认真组织实施特色种养业奖补项目,严格实施程序和时间要求。通过现场验收、实地拍照、记录产业项目内容、测量产业规模、计算奖补金额,确保做到“三个真实”,即奖补项目真实、项目地点真实、申报数据真实,做好产业奖补“最后一公里”工作。验收过程中,验收小组深入农户家中、田间地头,采取面对面、逐一看、现场问、现场拍照的方式,查看产业项目品种和规模,确保验收申报真实性,做到产业类别和产业数量准确无误。